臺灣擁有電力的歷史迄今超過百年,為了讓社會大眾進一步認識進入電力時代後的發展概況,台電首度獲邀與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在南門館舉辦「島.電生活-臺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分別展示了來自台電、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等所提供的共計超過60件展品及160件珍貴影像紀錄,展覽期間從民國111年12月6日起至113年4月7日止(已結束)。(源自台電月刊)
臺灣博物館南門館地址、門票費用、交通資訊
-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googlemap)
- 門票:全票:20元|半票:10元
- 交通:門口就有公車站牌:5、204、227、235、241、295、295副線經芳蘭路、630、663
- 常設展:煎熬時代:樟腦產業與南門工場常設展
- 導覽主題查詢:請點擊”定時導覽表”,就會看到每天都有不一樣的導覽主題
導覽紀錄
今天又一個人包導覽 XD,開心,導覽人員還以為我是相關產業,這麼認真在聽,看展就是要聽導覽啊!

有電的風景
透過畫家畫下的風景,看看以前有電的日本時代是長怎樣。


展出一開始,是從油畫展出開始,展出的作品是陳澄波1915年(民國4年)創作作品《水源地附近》。

陳澄波及日本人認為發電廠不是嫌惡設施,才畫進去畫裡。


來電後的臺灣

從這邊開始述,從清朝到日本時期、民國政府,電力的需求增加,由一開始的火力,增加了核能、風景、太陽能…多元電力發展。

台灣鐵路從清朝往北走,後來日本人改成往南(萬華)走。
鐵路的規劃變得不一樣,所以後來的電力發展地點也就變得不一樣。

上面的地圖,搭配下圖,說明當時的電力設置在台北的週邊。

清朝後,換成日本來台灣發展電廠。

導覽人員還提到,一開始日本人建的火力發電廠,員工還被原住民出草過,後來才搭配警衛保衛安全。
繁星點點與小心觸電

各式各樣的燈,媒氣燈、媒油燈、電石燈…等等。
李春生,首富,賣茶社起家,最後賣燈油致富,也對台北電力提供有幫助。

右上的牌子,還是方文山捐贈的xd。日本時期的電力招牌。

日本運輸電力,使用的木材,除了一開始是進口的,後來在台灣開始種植需要的木材。
日本人早在殖民時期之前,就來台灣發展種植柳衫,所以要採木頭,才建立發電廠。
柳杉,日本100%含水率,到台灣變200%含水率,紅心變黑心,不適合台灣使用。

後來換到近代,電力多元化發展。


從1910年開始火力跟水力發電,1950年變成了增加了核能、再生能源。

右上的燈,是戰爭時期,如果開燈容易被飛機發現,會被炸彈炸。
所以要塗上不透明的顏色,比較不容易被發現。
冷知識,炸台灣最多的,是美國。

現展還有互動機器,來看各地電廠所在地及建立時間。

生活與電


這一區,展示了以前很多的舊電器。


爸媽那輩,小時候的電視,聽說有電視的都是有錢人家。


隘勇線上的通電鐵絲網
我真的沒想到,來看個島電特展,竟然與自己最愛的爬山,習習相關。

我原來以為,隘勇線,只是把樹砍光,清出一條大道或開在陵線上面,方便監視原住民而已。
卻沒想到,竟然透過通電,防止原住民通過。

一開始的原住民,還不知道那個鐵線是什麼,傻傻通過後,才發現那個會死人,不敢冒然通過。


沒想到對我們很方便的電力,在日本時代被叫做「防蕃利器」。
最後,因為原住民無力反抗,直接歸順日本人。
btw,日本報導上面提到的:檜谷分遣所。
檜谷分遣在插天山上,以插天山為基準點,又分成了東邊與西邊,不同屬地的分遣所,有機會再去探訪。


不過,也是有日本人被這個通電的隘勇線電死的紀錄。


推測有通電的隘勇線,應該都在宜蘭或北部地區,畢竟以當時日本人的電力規劃,以台北建設為主。

所以連照片也是留下,現在在宜蘭的隘勇線通電紀錄。


後面就是展出,台電抄表及維修工的基本裝備有哪些。

其他特展紀錄:
【特展】Kialreba重返霧臺:臺博與當代霧臺魯凱族的對話
只要20元|台灣博物館|南門館|南門館歷史與建築|認識臺灣樟腦重鎮|紅樓|小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