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臺灣》是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第三部曲,藉由「自然臺灣」及「浮生臺灣」兩大展示主軸,以臺博館特有蒐藏或具代表性的標本為重心,展現臺灣的在地特殊性與歷史新定位,並強調人文與自然交融的新時代觀點,呈現臺灣環境樣態與歷史文化。(取自臺博館)
臺灣博物館地址、門票費用、交通資訊
-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googlemap)
- 展出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
- 全票:每張 30元|半票:每張 15元(推薦愛逛博物館買會員卡,年票300元)
- 交通:公車 222、241、243、245、513、640、656、670、706、835、藍2、跳蛙公車(三峽台大醫院)、20、251、621、644、651(假日)、651(平日)、938、仁愛幹線假日、仁愛幹線平日、羅斯福路幹線
- 導覽主題查詢:請點擊”定時導覽表”,就會看到每天都有不一樣的導覽主題
「自然·臺灣」導覽紀錄

台灣的火山活動始於地質悠久的時期,約在兩億到六千萬年前。

六百萬年前的造山運動使地殼發生擠壓,形成了今天的地貌。隨著時間的推移,火山風化和堆積作用逐漸塑造了現在的地質景觀。


玫瑰石,台灣文石,同心圓,澎湖跟新竹有,故宮的東坡肉也是文石。
文石也是火山岩堆積來的,風化侵襲而來。

偏光鏡,切得很薄,在偏光顯微鏡下,屬於什麼樣的岩石及成份。

地球上有三大類岩石,它們分別是沉積岩、火成岩和變質岩。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骸,它們被埋在地下,隨著時間的推移,肉體消失,只留下骨骸。


化石是生命延續的象徵。在冰河時期,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有連接通道,許多生物透過這些通道遷徙到澎湖和台南菜寮。

能夠挖掘到40%的化石已經相當珍貴,例如台灣犀牛的化石就是在台南菜寮被發現的。
地理臺灣
台灣氣候、寒帶溫、熱帶,多樣化的天氣,造就台灣物種多樣化。
台灣限定特有種
氣候、地形和洋流共同造就了多樣化的台灣生態環境,使得台灣成為許多動植物的棲息地。


例如,台灣擁有豐富的蝴蝶和蛾類物種,這些昆蟲的多樣性正是受到這些自然因素的影響。
昆櫊樹,及水韭(陽明山夢幻湖有),都是北降植物。


以面積來說,台灣的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


儘管台灣的面積相對較小,但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地形變化,孕育了許多獨特且多樣的生態系統和物種。這使得台灣成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熱點地區之一。
厥類王國
台灣有超過800種厥類。

透視生態系
生命沿續都是從海洋展開,光合作用,藻礁…等等。


東方草鴞主要以老鼠為食,是一種依賴小型哺乳動物維持生計的鳥類。然而,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野狗的數量也隨之增多,這對東方草鴞構成了威脅。野狗可能會攻擊這些鳥類,使它們的生存環境更加艱難。
黑面琵鷺在冬天會飛來台灣過冬,而在夏天則會飛往北韓和其他較寒冷的地方繁殖。
這種季節性的遷徙行為讓黑面琵鷺能夠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並利用不同地區的資源來維持其生存和繁殖。
糾葛的低海拔(500公尺以下)
與人類很接近,有梅花鹿、野豬。
神秘的中海拔(500-2500)
台灣的雲霧帶,有水鹿、帝稚(尾巴橫白)、藍腹鷴(尾白)。

艾氏樹蛙,母蛙會把未授精的卵給小蛙吃。

台灣黑熊及雲豹,已滅絕。
嚴酷的高海拔(2500以上)
台灣的特有種居多。


很高的生物本來就少,基因交流也就有限。

不自然的都市



還有活在城市裡的:石虎、台灣藍鵲、暗光鳥。
台灣為名
香楠,英文名以瑞芳(台語)為名。
華參也是以福爾摩沙命名。


大地供養
生物延續,人類共存,是一個課題。

外來種的入侵,像福壽螺也是進口來吃,但最後因為不好吃,而被在農田,現在就變成了蟲害。
老鷹紅豆也是類似的故事。

生聲不息
可以傾聽台灣的聲音。

「浮生·臺灣」導覽紀錄
時代印記


荷蘭進來統治台灣,只是進來做生意。

1624進來,1634才建立熱蘭遮城。

鄭成功畫像,後代子孫當神明拜,畫出來的,後代子孫送給日本人放在圓山神社。

從牡丹社事件,清朝對原住民很有興趣,透過文字畫像,呈現給皇帝看,四幅畫就是代表。

像原住民織布是坐在地上,原住民的生活畫像,有可能是畫師靠想像而畫的。




這個文書是靠羅馬拼音拼出來的。

插上旗子,這家就是我日本人罩的。


台灣蕃嶼圖
館內三寶之二,可以做數位互動,看以前台灣當時的人、事、物,分別在做些什麼。


台灣民主國國旗
分別有三面旗子:一個放在台北衙門,一個在基隆,一個是淡水。淡水不願意掛。


日本人從基隆登陸,看到這面旗就收起來了。台北城起義時就下大雨,台北這面就失蹤了。

西仔反(臺澎之役,俗稱「西仔反」)

在中法戰爭期間,法國進攻基隆,目的是爭奪煤炭和硫磺資源。清朝政府為了抵抗法軍,發布公告表示,看到法國的旗幟可以立即攻擊,無需顧忌,甚至將法國國旗的圖案印在報紙上,讓百姓識別並對其進行防範。


皇太子出行台灣的菜單


江山樓製作,廚師還要沐浴齋戒,皇太子最喜歡八寶飯。
何以為家




萬物友靈

原住民溝通是透過巫師,巫師透過工具,




相遇生根
物件裡的他者,日本人的眼裡的樣子。





最後以 MIT 來結束博物臺灣的概念。

延伸閱讀
【特展】Kialreba重返霧臺:臺博與當代霧臺魯凱族的對話(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