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博物館是第一個自然史博物館,從開始展出到現在,館藏最多的就是跟臺灣相關自然史物的館藏,這簡直就是鎮館之寶,「發現臺灣 – 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也是借由豐富的館藏,帶出有關臺灣博物學的知識,與發現臺灣博物學家們那個年代的歷史與故事。
本展覽將時間回溯至臺博館的源起,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當時稱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初創立的20世紀初,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擅場的「發現年代」,重新審視那些奠定今日臺博館收藏基礎、形塑臺博館風貌的博物學發現、發現者、與發現傳統。因此,這不是一部介紹臺灣自然世界的博物學展覽,而是一個回顧臺灣自然世界是如何被近代博物學所「發現」的展覽。故展名為「發現臺灣」。(本段取自臺灣博物館)
臺灣博物館地址、門票費用、交通資訊
- 地址:100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googlemap)
- 展出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
- 全票:每張 30 元|半票:每張 15 元(推薦愛逛博物館買會員卡,年票300元)
- 交通:公車 222、241、243、245、513、640、656、670、706、835、藍2、跳蛙公車(三峽台大醫院)、20、251、621、644、651(假日)、651(平日)、938、仁愛幹線假日、仁愛幹線平日、羅斯福路幹線
- 導覽主題查詢:請點擊”定時導覽表”,就會看到每天都有不一樣的導覽主題
- 這裡有超級酷的展場環景實境線上看 online exhibition
發現臺灣 導覽介紹
一開始,老師帶我們了解一下臺灣博物館的前世,有助於了解臺博物為什麼存放這麼多自然史相關的展品與珍藏。

🔺博物館的歷史,台北火車站的第二代建築師於 1908 年完成了縱貫線火車開通的車站,這座建築展示了當時日本人對國力和物產的重視。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因物資缺乏,臺博館的牆壁使用了石膏而非大理石。這座建築原本只有二樓,三樓在後來的整修中改為輕鋼架結構,增加了空間。(有興趣更了解臺灣博物館的歷史,請點之前的導覽介紹)
「發現臺灣」內容主要分為三大主題單元:發現之道、臺灣新象、過去的未來。
發現之道
本區介紹兩位傳奇採集調查者: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的田野故事與蒐藏。

🔺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發展

🔺台灣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在 1816 年開始通商,隨著傳教士和醫護人員的來台,進行了大量的動植物採集。
菊池米太郎

🔺菊池米太郎是著名的動物學家,他在台灣發現了許多新物種,並留下了大量的標本。他的工作對於記錄和保存台灣的自然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菊池米太郎,聽音辨鳥,本館有很多館藏都是他採集的,如果發現物種有菊治的名字,就是他發現的。他來台灣時,40 歲初頭,英國人請他來台灣,請他來找新品種的鳥做採集(後面再提是要採哪隻)。

🔺水鹿,鹿科小時候都有點點,長大就不見了。。台灣有三種鹿科動物,分別是水鹿、梅花鹿和山羌。其中:
- 水鹿:是台灣體型最大且分布最廣的鹿科動物,體重大約可以達到200公斤,棲息在台灣的山地森林中。
- 梅花鹿:體型中等,毛色上有明顯的白色斑點,現已主要分布在墾丁國家公園等保護區。
- 山羌:是台灣最小的鹿科動物,體型跟中型犬差不多,通常約10到15公斤左右。牠們常見於台灣的中低海拔山區,行動靈敏,鳴叫聲像狗吠。
森丑之助

🔺森丑之助雖身材不高,且行動不便,但他的足跡遍布台灣,地圖上的紅點標示著他踏查過的每一個地方。他不畏艱難,深入台灣的山林與荒野,成為了當時重要的博物學調查者。

🔺雅美族婦女紡織,森丑之助紀錄


🔺左:木偶的雕像,頭帽上有兩隻就是山羌的頭骨帽。右:導覽老師提在二樓有真品,找到照片,一模一樣!

🔺排灣族的家屋木雕


🔺左:照片上的盾牌。右:實際模仿照片復刻的盾牌

🔺森丑之助是「臺灣蕃界調查第一人」

🔺馘首守護標幟(高掛的那一個),象徵著出草行動的開始,當這面旗幟高掛,便意味著部落進入了馘首時期,所有人都要格外謹慎。在出發前,獵首者會向祖靈祈禱,尋求保佑。這種行動通常發生在農作物歉收或部落間發生衝突時,旗幟會作為提醒被高高掛起。若成功完成獵首,戰利品的頭顱將被帶回,象徵著該家族的新守護靈,保護這個家族及部落的安全,並確立他們在部落中的地位。

🔺漂亮的泰雅族服飾
森丑之助不僅研究原住民,也是「有用植物調查計畫」的主要採集者,畢竟走在高山中,總是會發現以前沒發現過植物。採集植物前,用繪畫或相片做記錄。

🔺採集後,分類命名,如何區分,動物看頭骨,鳥看羽毛…等等,這裡有很多標本的類型。

🔺以前人怎麼發現新事物,實際踏查、觀察、採集,做成標本、分類、鑑定。

🔺能高部找到的鷲。
臺灣新象
川上瀧彌

🔺發現臺灣高山植主持人:川上瀧彌,臺博物的第一位館長。(相關介紹)

🔺川上瀧彌大採集台灣植物,共計有三千多件。

🔺川上瀧彌自己寫的書、畫的畫,寫的詩。

🔺原先臺博館的藏品,約有一萬兩千件,從原先彩票局移來現址後,增加到兩萬多件,現今有 12 萬件。

🔺菊池米太郎受總督明石元二郎之命,在能高山(阿里山)捕獲一隻雄帝雉,為戲帝雉給天皇而來。

🔺至今已經少了 90% 的物種:穿山甲。穿山甲的甲與人類的毛髮類似,但有迷思,還是一直被當藥材。

🔺可愛的台灣黑熊

🔺台灣有兩萬三千種的昆蟲。

🔺台灣具代表性的蝴蝶(有鏡子看正反面),這是放大版的。寬尾鳳蝶又名西瓜鳳蝶,國寶蝶,尾翼很寬。
岡本要八郎

🔺臺灣礦物研究先驅:岡本要八郎

🔺北投石;北投石是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礦石


🔺左:臺灣找到的礦石;右:澎湖文石。

🔺龍宮貝是一種五億年前就已經存在的古老生物,其外形獨特,通常呈大焰色,長有明顯的缺口。這個缺口是用來呼吸和排泄的。龍宮貝的生活環境極為特殊,主要生存在深海中,因此很難在淺海或人工環境中生存。
過去,由於它的稀有性,龍宮貝曾被視為珍貴收藏品,價值一度高達上萬元。前些年,宜蘭的漁民曾偶然捕獲到這種貝殼,並嘗試人工飼養,但由於它對深海環境的依賴性強,存活率非常低,未能成功養殖。這種貝殼的生存和繁殖仍然充滿神秘。
很有趣的是,找到龍宮貝時,臺博館展出的是活體,現在把它做成標本,再繼續展出 XD。
陳兼善

🔺國民政府來台的第一位館長,擅長研究魚

🔺在大學教科書上有引用他的內容。

🔺右邊第二條魚是香魚,台灣原生的香魚已經滅絕,現今所見的香魚是從其他地區引進的。與過去的原生品種相比,現今引進的香魚並不像歷史照片中那樣肥美壯實,外觀和生態上都有所差異。原生香魚的消失也象徵著台灣水域環境和物種變遷的歷史,為當前的生態保育提供了警示。
堀川安市

🔺堀川安市,這位博物學家是最晚離開台灣的採集者之一,憑藉自學的博物學知識進行了大量的貝類採集。他有一項有趣的特徵:當他採集回來貝殼時,會搖一搖它們,確認是否有聲音,這成了他獨特的辨別方式。他的研究和採集活動對台灣的自然歷史記錄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貝類的分類與保存方面,展現出他對自然界的敏銳觀察力。
過去的未來

🔺高砂原住民的分佈圖,展示了台灣各族的地理範圍


🔺各族特有的樹燒陶偶。這些陶偶只屬於七個原住民族,森丑之助曾經負責這些陶偶的分類和解釋。他的工作有助於學生和研究者了解台灣原住民的族群分布以及他們的文化特徵。這些陶偶作為文化遺物,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還幫助我們理解當時各族群的生活方式和傳統。(七族是哪七族)

🔺1911 年發現的臺灣原住民人口統計明信片,用大小來當數量,確實很有感
尾崎秀真

🔺尾崎秀真,曾擔任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主筆,愛好藝術也對臺灣歷史、民俗與原住民工藝多有涉獵。尾崎秀真漢文、漢字很厲害,是一位「全能」的文人。

🔺尾崎秀真與珍藏的「蕃族品」

🔺「蕃族品」實際展出

🔺珠衣,約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尾崎秀真蒐集品


🔺原住民藏品

🔺莫那魯道的遺物,腳踝鍊。

🔺家屋

🔺1912 年的來義社排灣族人

🔺雲豹,是台灣已知的一種已絕種的物種。雲豹在 2014 年被正式宣告為絕種,此過程歷經了十年,因為在這段時間內,未能找到雲豹的任何跡象或證據,最終確認其已經消失。

🔺泰雅族的織品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和歷史背景。這些織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每一件都有其獨特的象徵和用途。為了保存和復興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創作者:尤瑪。達陸特地前往大英博物館尋找當時的織品,試圖重新發掘並延續部落的歷史與文化。這種努力不僅是對過去的珍視,也是對未來文化延續的承諾。
博物學家之於臺灣
博物學家在台灣的角色至關重要。他們的工作不僅涉及發現和記錄台灣的自然生物,還包括保存和分類珍貴的標本。森丑之助和菊池米太郎等傳奇博物學家的田野調查,為我們提供了對台灣動植物的深入了解。森丑之助以其身體狀況不便,卻踏遍台灣山林,留下了珍貴的資料。菊池米太郎則專注於採集台灣的鳥類,許多物種以他的名字命名。
不同研究者,透過發現臺灣並紀錄,他們的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全球對台灣生物多樣性的認識,也促進了台灣的博物學發展。透過他們的努力,我們得以保存和了解台灣的自然遺產,這些努力對於今日的科學研究和文化保護仍具有重要意義。
臺灣博物館的其他導覽紀錄
臺灣博物館|常設展|博物臺灣|自然·臺灣|浮生·臺灣|礦物、生物、人文、歷史通通有|
228和平公園植物導覽|臺灣博物館樹種介紹|松鼠們的開心果園|台灣景觀植物介紹
【特展】Kialreba重返霧臺:臺博與當代霧臺魯凱族的對話(本展已結束)
臺灣博物館南門館導覽紀錄
只要20元|台灣博物館|南門館|南門館歷史與建築|認識臺灣樟腦重鎮|紅樓|小白宮
【常設展】煎熬時代|樟腦No.1|台灣博物館|南門館|門票20元|帶你認識臺灣樟腦
台北博物館導覽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