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導覽】萬華林宅|林家後代親自導覽|台北古蹟|免費景點

「萬華林宅」由林氏家族所建,目前知道有紀錄在艋舺發展之林家第一代是林細保,父林難伯,母林氏好。細保出生於清道光 26 年(1846,日本弘化 3 年),初居於台北廳大加納堡艋舺後菜園街第七十三番戶(今中興橋下來的康定路附近),後於明治 44 年(1911)9 月 6 日去世。戶長由長子紅麻繼承,戶籍則於昭和 6 年(1931)才由後菜園街搬至綠町。(本文取自:萬華林宅官網

今日帶領我們參訪萬華林宅的是,曾經住過萬華林宅的林家第三代,由她帶領著我們細細品味,這臨近百年的台北古蹟建築,少見是由後代子孫親自導覽,多數是由導覽老師或志工,以他人身份來講解古蹟發展與事件,透過後代子孫的介紹,曾經在建築生活過的點點滴滴,猶如電影一般,有著黑白畫面在腦海中顯示,況且這裡還是免費景點,每個月提供一次由林家的人親自導覽,這種特色導覽已少見,畢竟連第三代子孫,已近退休之齡,聽一次,少一次。

萬華林宅地址、交通資訊、導覽預約

  • 地址:108台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一段 306 巷 2 6號(googlemap
  • 交通:捷運龍山寺站、火車萬華站,再步行過來
  • 萬華林宅官網,請點選
  • [ 1~2樓 ]  星巴克艋舺門市:全年無休 自由參觀 開放時間以該門市營業時間為準 門市電話(02)2302-8643
  • [ 3~4樓 ]  萬華林宅常設展(試營運至 2018 年 8 月 31 日)
  • 駐點導覽(現場報名,限額 20 人):每周一、二、四 14:00-16:00,14:20 停止入場
  • 專人導覽(網路預約報名):原每月第一週星期日宗親導覽,已改為不固定週次舉辦,均依網路公告報名資訊為主, 報名請至 https://wanhualinhouse.kktix.cc

萬華林宅導覽介紹

首先,導覽人員先從萬華林宅外觀介紹起,外形像一艘船,像個船尾。

曾經的萬華林宅,由四個兄弟組成,一四樓沒住(一樓是大廳、四樓是公媽廳),二三樓居住使用。

星巴克招牌原為綠色,風吹雨淋,變黑久,星巴克簽約時,招牌本來要放正門口,因為文物,女兒牆承重的關係,後來退而求其次安裝在側邊。

林宅坐東向西(台語:賺錢沒人知),四樓坐北朝南。

原先林家的房子都在四周圍,林家有四棟房子,老大是土水書師,64號保證,從日本人設計圖來看,知道周圍的房子會被拆除,林家知道,就買土地來蓋。

原先林家在淡水落地生存,賣菜,賺錢從50元起家,林宅的房子以前一坪五塊,借錢蓋房子。

二樓、三樓,女兒牆的圖騰不一樣。女兒牆的圖騰,也對應屋內,一樓上二樓的樓梯,樓梯扶手就是二樓女兒牆的形狀;二樓上三樓、三樓上四樓,也一樣。

萬華林宅算台北古蹟嗎?

林宅曾被質疑是否具備古蹟資格,因為它只有約80年的歷史。當初是由林家的後代子孫提出申請,希望能被政府認證為古蹟。起初,家族並不確定申請是否會通過,直到有一年沒收到地價稅的通知後,才得知林宅已經被列為市定古蹟。

有一次,一輛車停在路邊,不幸被剝落的女兒牆砸中,車主要求賠償,這才使人們意識到林宅的古蹟地位。為了修復古宅,後代子孫需要獲得80%所有權人的同意,但修復費用從哪裡來卻成了難題。幸運的是,市政府提供了經費補助,最終負擔了80%的修復費用,約1700萬台幣。剩餘的20%由林家子孫捐贈,但這並不包括一些額外的家具費用。僅修復屋簷就花費了約200萬台幣。

萬華林宅建築美學

林宅的裝飾中,有一種特別的勳章式裝飾,這種裝飾並非一般人家可以隨意安裝,必須擁有一定的官階才行。林家的先輩曾擔任保正,這是一個具有一定權力與地位的職位,因此林宅得以安裝這種具有象徵意義的裝飾,彰顯出家族在當時社會中的重要地位。燻章式的裝飾不僅是美學上的點綴,更是林家榮耀與身份的象徵。

修復林宅時,家族曾猶豫是否要進行這項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住在那裡的家族成員陸續搬走,宅邸後來出租給他人使用。林宅早期有一個水池,池中有亭台樓閣,增添了庭園的雅致。

二樓部分在早期並不存在,是後來加建的。由於家族成員逐漸分家,且需要領取補給品,於是根據戶長的身份進行分割,這也成了林宅分家的原因之一。這些變遷都反映了家族在時代變遷中的抉擇與無奈。

在日本戰敗後,林家的四個兄弟將宅邸分為四個家庭,各自生活。當時,有一位兄弟被徵召到南洋擔任翻譯官,但由於台灣的國語與中國不同,翻譯工作無法勝任,最終被改派為伙食兵。

戰爭結束後,兄弟們為慶祝勝利而宰豬慶祝。他們將宅邸內的水池填平,改成養豬場。養豬的生意相當不錯,前院還養起了雞鴨。雖然大家都在同一個宅邸內養殖,但各家庭的經營方式不同,賺的錢也有多有少,反映了戰後生活的多樣性與挑戰。

牆體使用清水磚,要有一定的強度以用清水磚;後方凸起,現在是廁所,以前也是廁所跟淋浴間,非常小一間。

早起的門鎖拉門,以前做生意,晚上會拉起來關門,講者還提到,以前回家都還要叫阿媽下來幫忙開門。

鐵欄竿,現在是是木頭仿製的,因為當時日本要打戰,每戶都要捐鐵出去,二樓三樓都沒有放欄竿了,一樓現在是復原照。

林宅的 Logo 象徵著家族的團結與歷史延續,設計靈感來自於萬華林宅的建築輪廓,將古宅的特色融合進標誌中。這個 Logo 的形狀也與鐵道相似,因為林宅所在的區域,路面下方曾經是鐵路,周圍過去也有鐵道的存在。鐵道不僅是區域發展的重要見證,還象徵著家族在歷史洪流中團結一致,共同面對挑戰的精神。

講者在講述,她自身在林宅的生活時,聽著起床都會排隊在門口等阿公,發零用錢給他們,拿到零用錢,轉身去後面的甘仔店買糖果來吃。

這鐵拉門也是舊有鐵件留下來的,對以前來說,公眾空間與私人空間的區分點。

一、二樓空間,現出租給星巴克使用,且因為市定古蹟的關係,也無法使用明火,所以星巴克的櫃台,其實是有架高的,不仿下次去觀察一下。

接著來到三樓,看完萬華林宅復修的過程影片後,講者帶我們上了四樓,就是公媽廳。

現在公媽廳的神明已經請出去了,展示的神明桌,古件是重新購入。

講者提到很有趣的就是,新買的古件希望洞越大越好,比較好清XD。

地板的四個角落有鑽石圖形,頂樓的煙囪是真的有在燒柴用,但現在被當作藏線路使用。

天花板的木材,是檜木,值台北市一棟房子。

螃蟹,甲殼類,中科舉,會吐泡沫,有鉗,有錢,又多子多孫。熬朝上,是敬天。朝下是謝地。

公媽廳左右洗石子牆的畫作。

講者提到,為什麼萬華林宅可以認定的古蹟,除去羅馬式建築風格,也融合了中國式的基礎,但卻是日本人建造成而,十分有趣。

其實講者也是透過後來的修復,及一些專家學者,才認識到家裡這些特殊造型的原始意義。

良禽擇木而居:良禽找好的地方而居,另一個用意也是說這邊有鳥了,不要來。

只有日本及被日本統治過的國家,才有日式鬼瓦相關建築結構,萬華林宅也有鬼瓦,所以才可以評成古蹟。

屋頂,入門屋頂,九級頂,從空中鳥看過去;清式是燕尾,林宅馬背。

透過專業老師講解畫作的意義:白菜貓,與萃玉白菜相似,一生要清白;雞冠上有雞冠花,官上加官。

接著,我們回到三樓,三樓展示著林家的舊照、拆下來舊宅的一些屋瓦配件,還有著以前生活過的照片及物品展示。

三樓就是以前四房所有人居住的地方,一個小小的房間就要擠滿所有的人。

最特別的是,還保留一片牆,留著當時居住過的牆面痕跡,牆壁上的不是壁紙,而是當時畫上去的手作畫,極其精緻。

地基圖,1935年筋筋就有倒勾,所以80年了,房子還很穩固。

巷路,房間與房間中間的路,雨天時常拿來曬衣服。

萬華林宅參觀心得

後由代子孫親自講解家族故事,目前我也只聽過這是第二間,第一間是新埔姜家,茶金的故事(沒筆記啊啊),能有多幸運,這個導覽是免費可以聽的,而且講者其實已屆退休之齡,我們還可以聽到講者親身與這棟古蹟的故事,聽著講者說不曉得自己還可以再爬幾年的樓梯帶導覽,這麼有特色兼具意義的導覽活動,真能能儘快聽就儘快聽,我也趁此記錄下來,給自己一個回憶。

阿義魯肉飯(googlemap

逛完萬華林宅,肚子也餓了,晚餐時間到,我們就步行前往華西街夜市,我們打算pk小王煮瓜跟阿義滷肉飯誰贏,結論就是阿義贏了!大贏,小王只有醬油味,但阿義卻有著八角、胡椒的味道融合在內。

冰雪糖冰舖(googlemap

吃飽一定要順便來個甜點,這間是後來才搬到巷子裡面,以前在大馬路上,而且是很早期就開始做芋泥山形狀的剉冰,芋泥不會甜,料也不甜,剛好不會太膩,芒果冰的芒果,還滿生的,我自己還是比較喜歡吃芋泥冰。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