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平埔族血統嗎?如何申請日治時期戶籍謄本?調閱族譜教學

上週,趁有點空檔,去了戶籍事務所一趟,申請了我家在日據時期的戶口名簿,時常聽阿姨們說,我家從古早時代都是住在鄉下,都沒有搬遷過,直到現在舅舅也還是深居在鄉下。

如何證明自己有平埔族血統

解答就是:以戶口名簿來看,我沒有XD。

起源

外公外婆在鄉下的家,位在高雄月世界附近,有去這個旅遊景點的人應該不難發現,那邊是窮山惡水,開墾地沒有太多,位在淺山與深山之間,前幾年回鄉,還發現了紅布條寫,這裡是偏鄉,刷新了我對鄉下的認知,因為從小有記憶起,每年過年回鄉之路,雖然不算漫長,公路也開發得很完善了,原來也是偏鄉啊。這樣的偏鄉,會是平埔族所居住的地方嗎?趁著調閱出日據時期的戶口名簿,看到了些蛛絲馬跡,很有趣的東西。

簡易鄭氏族譜

先送上一份我整理過的簡易鄭氏族譜(下圖)。

1905年是日本人在台灣做第一次人口普查,建立起戶籍制度的基礎,你看我家從1883年還是清朝光緒時期,就有資料。如果你知道你有家人是國民政府來台落地生根,就調不出這麼久的戶籍資料。

地理位置

本次調閱到最久年代的是鄭觀(阿公的阿公的爸爸, 1883年亡)。第一份戶口名簿,地址是寫:蕃薯藔廳崇德東里(圖2)。地址你會看到,反復被畫掉再寫新的,並不是寫錯,而是被重新整併到不同單位(備註1)。

根據原民會原住民族文獻,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50)專題報導(備註2),以我家地理位置來看,應該都是與平埔族有著不小的地緣關係(圖3),且人數佔平埔族也是數一數二多的(圖4)。那,我是真的有平埔族血統?

我有平埔族血統嗎?

解答就是:以戶口名簿來看,沒有XD。在那個時期,番地上卻住臺灣人,不曉得是趕跑了原住民,還是怕被說是熟番被抓走,統一說自己是臺灣人(福)?經過漢化的平埔族人覺得被稱為番很不爽快,有可能把自己歸到「福」裡面。所以我才說,以戶口名簿來看,是沒有,據家裡長輩來說,也是沒有XD,但最遠可考據也最多到阿公那代(1927年左右)。

1905年阿猴廳的人口有23萬人,蕃薯廳跟阿猴廳合起來大概也才1萬8千人的熟番,8%不到的比例,戶口名簿(圖5)寫了我家就是「福」(即臺灣人)嘛,猜猜我家有沒有混到XD。

來分析一些有趣的東西吧

  1. 我家就是正統臺灣人,一點外省人混到都沒有。
  2. 家裡連個熟番都沒有。
  3. 奉公守法的老百姓。種別屬一般百姓,平凡無奇;族稱也沒有。
  4. 家裡很單純,什麼過繼、庶子庶女都沒有。
  5. 傳統種地養活一家大小的家庭。職業畑作,就是旱地種田啦,月世界那片難種的土地。
  6. 阿媽的阿媽(曾氏藔),有纏足,以前那年代有纏足是家裡有錢才會纏,這個阿媽十歲就入籍到我家來,但等到21才寫結婚,童養媳?

如何申請日治時期戶籍謄本?

申請日治時期謄本須準備資料

要申請的是自己或直系血親的謄本,則僅須攜帶本人的身分證、印章即可;若要申請的是直系血親以外之人的謄本,應併攜帶委託書或利害關係證明文件正本。

目前日治資料最久保留至明治39年(西元1906年),由現戶開始往上追溯,直到查無資料為止。

申請限期及查族譜多少錢

謄本收費以張數計算,一張費用15元

查族譜要多久

我自己那天,大概是查半小時,但只有查我媽這一輩的而已。

日治時期族譜怎麼看

「族稱」欄:係指該族人是屬於何族(按:日本人有皇族、士族、平民之別)。 「種族」欄:則是記載本島人之族別分閩南系之(福)、客家系之(廣)及原住民之〔高砂(原稱:蕃),對於中國人則稱支那或中〕。 「阿片吸食」欄:僅記載是否吸食鴉片,但不記載所持之執照顏色。

日治時期戶籍謄本怎麼看

解讀日治時期的戶口名簿 from 臺灣國立圖書館,pdf 說明

備註1:據維基百科寫:1897年5月,六縣三廳制的行政區劃公佈,蕃薯藔地區隸屬於台南縣,下設有「蕃薯藔辨務署」,管轄羅漢內門庄、羅漢外門庄、崇德東里、楠梓仙溪東庄。後明治42年(1909年)10月25日,蕃薯藔廳廢止並與恆春廳併入阿緱廳,再接1920年10月1日,原蕃薯藔廳管轄的地區被劃分為旗山郡。

備註2: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51

註3:1905年人口普查wiki:https://zh.wikipedia.org/……/%E8%87%A8%E6%99%82%E5……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